
特朗普在镜头前笑脸相迎,北京表面让步——暂停稀土一年并恢复大豆采购,真的只是握手而已吗,还是在换棋盘。
回看2024年沙特利雅得发行不超20亿美元美元主权债券,市场认购397.3亿美元,认购倍数19.9倍,5年期利差仅高于美债3个基点,这成绩说明什么,国际资本对中国主权信用到底有多信任。
把这两次发债连起来看,稀土牌暂缓是战术调整,美元主权债是战役开打的信号,目的何在,是要把“无风险利率锚”从美债往外撬动吗。
美联储过去靠“加息让美元回流、全球资产下跌、再降息抄底”的节奏割全球韭菜,这套戏码的根基是“美债是全球无风险资产”,若锚被动摇,谁来接住全球资金的避风港。
选香港而不是别处,等于是把债券直接递到全球资管机构面前,香港是资本的中转站,这步棋比在利雅得试水更正式、更能触达欧美主流资金,难道不是在找替代美元的第一张靠得住票据吗。
再看时间配合——2025年9月美联储降息25基点后,全球资金四处找避风港,中国趁势发债,是借势而为,还是在试探国际资本的耐心与偏好。
从历史上说,中国自1987年开始铺设外汇与国际市场的网络,经过多年积累,国际资本已逐步把买中国债的风险跟买美债放在同一张天平上,市场行为比评级更能说明问题,这不是巧合,而是长期布局的成果吗。
如果未来常态化发行美元主权债,再逐步推出人民币主权债,让国际资本有“安全资产”可选,那美元潮汐的操盘力度会被削弱多少,全球资本流动的规则会被怎样重写。
对美国来说,稀土受制是产业链痛点,但失去“发债割全球”的能力,影响更深,毕竟失去工业还能靠金融收割世界吗,还是会陷入双重失衡。
那中方手里的底气在哪儿,是外汇储备的厚度,是持续的贸易顺差,还是市场对中国主权信用的真实投票——认购倍数和利差就是最直白的底气来源,难道还有别的解释吗。
已经开始,国际资管会不会分散配置,把部分“无风险”票据配置给中国债,这将如何影响美债收益率曲线,谁会先撬动资金池里的大象。
很明确:用市场化工具展示信用,给人民币国际化铺路——不是靠单一贸易结算,而是要给长期资本看得见、摸得着的避险资产,难道这是走向真正多元储备体系的前奏吗。
如果这条路走通,美联储再通过区域冲突想制造美元回流会困难很多,全球资产暴跌再被降息抄底的旧戏码还能上演多少次,市场会不会更频繁用脚投票。
作为长期跟踪产业链博弈的人来说,看清戏码就看看两点——一个是债券市场的实盘动作,另一个是资金流向的微妙变化,这两条线一旦同步,就是结构性改变的前兆,难道不值得警惕。
该问的是,稀土暂停是不是中方的善意牌,还是提前放出的烟雾弹,真正的下一步是继续把全球“无风险”锚从美元撬走,还是仅仅扩大选择权——我们会看到资金怎么投票。
金港赢配资-配资网之家-配资买股票-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