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原文】兄弟相师友,天伦之乐莫大焉;闺门若朝廷,家法之严可知也。【白话】文学家、思想家、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的鲁迅(1881至1936年,享年56岁),1933年43岁时写了一首七言律诗《题三义塔》:“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后来有人把其中的两句诗改动了一个字,变成“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加以引用。兄弟这两个字,成书有2000年以上历史的第一部字辞书《尔雅》在《尔雅·释亲》中是这样解释的,“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最早的一部由孔子编订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小雅·常棣》,有两句是“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东汉郑玄(127至200年,享年84岁)注释:“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无论兄还是弟,无论哥哥还是弟弟,都是爸爸妈妈生的,血管里都流淌着爸爸妈妈的血脉;从小在一个锅里吃饭、一起在一棵大树下玩耍、一起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长大;兄弟同归爸爸妈妈领导,是一家人;兄弟之间,感情真挚,情谊深厚,亦师亦友,总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闺门若朝廷,家法之严可知也”,女孩子生长的环境就不如男孩子这样洒脱、自在了。所谓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女孩子要矜持一点,说话不要大声,笑起来不要露齿,要有静功,有一点朝廷大臣觐见皇帝的气氛,受到的约束多一点,家规严一点。 这段古文,“兄弟相师友,天伦之乐莫大焉;闺门若朝廷,家法之严可知也。”概括起来说就是,“兄弟是师友,姐妹守家规。”【注】1、兄弟,用作亲属称谓时,指哥哥和弟弟,是常用的亲属称谓。《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诗·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郑玄笺:“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三国·魏·曹植 《求通亲亲表》:“婚媾不通,兄弟永绝。”元·李直夫《冻苏秦》第二折:“兄弟如同手足,手足断了再难续。”2、相,【说文】省视也。 又【广韵】共也。【正韵】交相也。【易·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公羊传·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注】胥,相也。相与胥音别义通。 又质也。【诗·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又相思,木名。【左思·吴都赋】相思之树。【注】大树也。东冶有之。 又【唐韵】【正韵】並息亮切,襄去声。【尔雅·释诂】视也。【左传·隐十一年】相时而动。 又【集韵】助也。【易·泰卦】辅相天地之宜。【书·立政】用劢相我国家。 又【尔雅·释诂】导也。又勴也。【注】谓赞勉。【疏】乡饮酒云:相者,一人敎导,卽赞勉也。 又【增韵】摈也。【周礼·春官·大宗伯】朝观会同,则为上相。【注】相,诏王礼也。出接宾曰摈,入诏礼曰相。相者,五人卿为上摈。 又【广韵】扶也。【礼·礼器】乐有相步。【注】扶工也。 又【小尔雅】治也。【左传·昭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注】楚之先祝融,主治火事。 又选择也。【周礼·春官·簭人】上春相簭。【注】谓更选择其蓍也。 又送杵声。【礼·曲礼】邻有丧,舂不相。【注】相者,声以相助,歌以助舂,犹引重者呼邪许也。 又相术。【左传·文元年】内史叔服能相人。 又月名。【尔雅·释天】七月为相。 又官名。【吕览】相者,百官之长也。【古三坟】伏牺氏上相共工,下相皇桓。【前汉·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 又计相。【史记·张丞相传】张苍迁为计相。【注】专主计籍。 又内相。【唐书·陆贽传】贽为翰林时,号内相。 又家相。【礼·曲礼】士不名家相。【注】主知家务者。 又【周礼·春官】有冯相氏。【夏官】有方相氏。 又乐器。【礼·乐记】治乱以相。【注】相卽拊也。亦以节乐,以韦为表,装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 又星名。【石申星经】相星在北极斗南。 又江神,名奇相。见【博雅】。 又太史侯部有相风竿。【傅休奕相风赋】表以灵鸟,鎭以金虎。以侯祥风,以占吉凶。【古今注】作伺风鸟,夏禹所作也。 又药名。【本草纲目】卑相,麻黄别名。相鸟,马兰别名。 又地名。【商书序】河禀甲居相。【注】在河北。令魏郡有相县。 又州名。后魏置相州,唐曰邺都。 又姓。【后汉·南蛮传】武落钟离山出四姓,一曰相氏。【后秦】相云。【北齐】相愿。又相里,务相,空相,熊相,倚相,京相,沂相,俱复姓。 又【字汇补】音禳。【礼·祭法】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注】相近当为禳祈,王肃又作祖迎。 又叶思必切,音悉。【杜甫·漫兴绝句】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陆游诗话】白乐天用相字,多作思必切,如为问长安月,如何不相离是也。此诗相欺,亦当读入声。 【说文】易纬文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故从目从木。【正字通】相,俗作□(左目右木),转注。相,思将切,省视也。□(左目右木),莫卜切,目不明也。分相□(左目右木)为二,非。3、师友,老师和朋友,泛指可以求教或互相切磋的人。《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杨倞注:“言以师友去其旧性也。”《后汉书·李膺传》:“膺性简亢,无所交接,惟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贫乏无以远寻师友,孤陋寡闻。”《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灵晖年七岁,便好学,日诵数千言,唯寻讨惠蔚手录章疏,不求师友。《三礼》及三《传》,皆通宗旨。”4、天伦之乐,指家庭团聚一堂的欢乐。天伦,旧指兄先弟后,天然伦次,故称兄弟为天伦;后泛指父子、兄弟、夫妻等亲属关系。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明·朱鼎《玉镜台记·庆赏》:“娘子,你看春满郊原,万花如锦。可备筵席,请岳母母亲同到南园玩赏,以叙天伦之乐。”清·天花才子《快心编二集》八回:“爹爹却常说来,虽在仕途,终不若在家骨肉团聚,更有天伦之乐。”清·曹雪芹《红楼梦》:“闷了便与清客们下棋吃酒,或日间在里边,母子夫妻,共叙天伦之乐。”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家人只要大节目上不错就是了,余下来便要大家说说笑笑,才是天伦之乐呢。”5、莫大,指某种程度上的“非常”、“十分”的意思。可以直接解释为“很大”、“非常大”。这个词在古文中也有出现,传承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莫大在一些固定词语中的搭配,也反映了其特定的含义。例如,“莫大的荣幸”表示极大的光荣和幸运;“莫大的责任”则表示需要承担的重大责任。6、焉,【说文】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广韵】鸟杂色。【禽经】黄凤谓之焉。 又【玉篇】安也,疑也。【广韵】何也。【诗·卫风】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又【史记·历书】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注】索隐曰。汉书作阏逢。 又山名。【史记·匈奴传】过焉支山。 又国名。【前汉·西域传】焉耆国,治员渠城。 又【唐韵】有干切【集韵】【韵会】尤虔切【正韵】夷然切,並音䗡。【玉篇】语巳之辞也是也。【易·坤卦】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 又【广韵】语助。【诗·邶风】已焉哉。又【墉风】终焉允臧。 又【淮南子·时则训】天子焉始乗舟,荐鲔子寝庙。【注】焉,犹于也。 又【正韵】延知切,音夷。【周礼·秋官·行夫】焉使则介。之【释文】焉,刘音夷。【注】夷使使于四夷,则行夫主为之介。一谓夷发声。◎按周礼本作焉,而注直攺作夷,是焉。夷古通用不独音同也。《正字通》云:周礼焉字,连上句读,居于其国,则掌行人之劳辱事焉,使则介之。焉,语助也。当如字读。读作夷,非。《正字通》之说,于文义极顺。但二郑作夷,必非无据,今仍之。又【广韵】谒言切【集韵】依言切,𐀤音蔫。【广韵】安也。又不言也。 又叶于堇切。【刘向·列女赞】齐女徐吾,念绩独贫。夜托烛明,李吾绝焉。【读书通】焉通作案。礼三年问:焉使倍之。荀子礼论篇作,案使倍之。〇按荀子内案字颇多,皆系方言,不与焉通,读书通非。说文焉鸟之焉,徐铉作有干切,读若䗡。韵会因之。今从玉篇、广韵读嫣。7、闺门,指宫苑、内室的门,借指宫廷、家庭;妇女所居之处;借指妇女、妻子;城上小门;泛指城门;“金闺门”的省称。《礼记·乐记》:“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淮南子·主术训》:“人主深居隐处以避燥湿,闺门重袭以避奸贼。”《周书·孝义传·秦族》:“﹝ 秦族 ﹞与弟 荣先,复相友爱,闺门之中,怡怡如也。”清·刘大櫆 《阮君传》:“世忠、世恩,其操履亦闺门庸行之常,无异于人者,然求之世俗,何其难得而可敬也!”《北齐书·尉瑾传》:“瑾 外虽通显,内阙风训,闺门秽杂,为世所鄙。”宋·苏轼《策别安万民五》:“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清·李渔《蜃中楼·传书》:“据你说是贵人之女、士人之妻,就该不出闺门。”《新五代史·汉高祖皇后李氏传》:“太后深以为不可,帝拂衣而去,曰:'何必谋于闺门!’”宋·蔡梦弼《草堂诗话》卷二:“老杜 当兵戈骚屑之际,与其妻各居一方,自人情视之,岂能免闺门之念!”清·钱谦益 《巡抚广西等处地方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何士晋授通议大夫制·前母加赠淑人》:“匪徒为泉壤之光,亦以着闺门之劝。”《墨子·备城门》:“大城丈五为闺门。”孙诒让 间诂:“依上文,则大城高三丈五尺,门之高当不下二三丈。此闺门乃别出小门,故止高丈五。”《左传·昭公元年》:“罕虎、公孙侨、公孙段、印段、游吉、驷带 私盟于闺门之外。”杜预 注:“闺门, 郑 城门。”南朝·梁·何逊《赠族人秣陵兄弟》诗:“各价齐两 许,闺门比三 陈。”宋·曾巩《胡太傅挽词》之一:“谠言留简册,恭德载闺门。” 8、若,【说文】若,择菜也。 又【玉篇】杜若,香草。【楚辞·九歌】采芳洲兮杜若。【梦溪笔谈】杜若,即今之高良姜。 又顺也。【书·尧典】钦若昊天。【传】敬顺也。【诗·小雅】曾孙是若。 又汝也。【仪礼·士昏礼】勖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晋语】晋文公谓勃鞮曰:尔为惠公从余于渭滨,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又如也。【书·盘庚】若网在纲。 又乃也。【周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又语辞。【仪礼·士相见礼】君若降送之,则不敢顾。【疏】若者,不定之辞也。 又【前汉·武帝纪】民年九十以上,为复子若孙。【注】若者,豫及之辞也。 又若若,垂貌。【前汉·石显传】印何累累绶若若耶。 又【庄子·秋水篇】向若而叹。【注】若,海神。 又岁名。【尔雅·释天】太岁在丑曰赤奋若。 又若木。【淮南子·地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楚辞·天问】若华何光。【注】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华乎。 又水名。【水经注】若水东南流,鲜水注之。 又姓。【正字通】汉下邳相若章。 又【广韵】人者切,音惹。干草也。 又般若,梵语谓智慧也。【晋书·昙霍传】霍持一锡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又【韵会】浮屠所居,西域谓之兰若。【柳宗元文】兰若眞公。【注】官赐额者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 又人赊切,音婼。蜀地名。【前汉·地理志】若属南郡,春秋传作鄀。【唐韵古音】读汝三略,尊相若,强弱相虏。古人读若字为汝,故传记之文,多有以若为汝者。《史记·项羽本纪》云:吾翁卽若翁,《汉书》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据也。9、朝廷,①帝王接见大臣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亦作"外庭"。②对内廷、禁中而言。也借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③借指帝王:报效朝廷。⑤内朝,指内廷。《战国策·齐策》:“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寓宪副》:“呜呼!公(袁可立子袁枢)之绩用告成,而朝廷之金瓯不固。”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恐上负朝廷,下愧吾师也。”《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他而今官大了,是翰林院大学士,又带著左春坊,每日就要站在朝廷大堂上暖阁子里议事。”《三国演义·第二回》:“朝廷加皇甫嵩为车骑将军,领冀州牧。”《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说什么朝廷指日就要把八股全然废掉,又说什么专考策论。”《后汉书·卷六六·王允传》:“朝廷幼小,恃我而己,临难苟免,吾不忍也。”10、家法,①家长统治本家或家族的法度。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圣贤家法。”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若其诗文根本六经,德业师模三代(袁可立、袁枢、袁赋诚),蠕言螳动,俱无愧于汝南家法。”②汉初,儒家传授经学,都由口授,数传之后,句读义训互有歧异,乃分为各家。师所传授,弟子一字不能改变,界限甚严,称为家法。至唐代,家法已基本消亡。汉·应劭 《风俗通·十反·司徒梁国盛允》:“ 叔矩 则其孝敬,则粥身苦思,率礼无违矣;则其友于,则褒兄委荣,尽其哀情矣;则其学艺,则家法洽览,诲人不倦矣;则其政事,则施於已试,靡有阙遗矣。”《后汉书·徐防传》:“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奸路。” 李贤 注:“诸经为业,各自名家。”③治家的礼法。《宋书·百官志上》:“ 汉武 建元 五年,初置五经博士。 宣 成 之世,五经家法稍增,经置博士一人。”明·宋濂《诸子辩》:“ 穆公 之立,距 孔子 之没七十年, 子思 疑未长也,而何有答问哉?兼之气质萎弱,不类 西京 以前文字,其伪妄昭然可见。或者谓其能守家法,不杂怪奇,历 战国 、 秦 、汉 流俗而无所浸淫,未必然也,未必然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汉书二十一·师法》:“ 汉 人重师法如此。又称家法,谓其一家之法,即师法也。”以后 宋 明 理学家把道统当作家法。明·李贽《答耿中丞书》:“'学其可无术欤’,此公至言也,此公所得於 孔子 而深信之以为家法者也。”《宋书·王弘传》:“ 弘 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仿之,谓为 王太保 家法。” 唐·韩愈《兴元少尹房君墓志》:“祖讳 肱 ,为 虢州 司马;父讳 峦 ,都水使者,皆名,能守家法。” 宋·欧阳修《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自 唐 灭,士丧其旧礼,而一切苟简,独 杜 氏守其家法。”清·田兰芳《皇清太学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时人交贵之,吾睢推家法者常首袁氏,谓其庶几古闺门遗风焉。”④指学术、文艺流派的风格、传统。宋·梅尧臣《与二弟过溪至广教兰若》诗:“长廊 颜頵 碑,字体家法传。”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上》:“初 唐 四十韵惟 杜审言 ,如《送李大夫作》,实自 少陵 家法。”清·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历象器算是其所长,君子固当节取。若论道术,吾自守吾家法可耳。”⑤旧时家长责打子女、奴婢的用具。《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张万户﹞教左右快取家法来,吊起贱婢打一百皮鞭。”清·李渔《蜃中楼·抗姻》:“叫丫鬟取家法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孽海花》第二六回:“ 彩云 道:'这个请 陆大人 放心,我再吵闹,好在 陆大人 会请太太拿家法来责打的。’”11、严,【说文】本作。敎命急也。又【尔雅·释诂】严,敬也。【书·皋陶谟】日严祇敬六德。 又【玉篇】威也。【礼·祭义】严威俨恪。【疏】严谓严肃。 又尊也。【礼·大传】收族故宗庙严。【注】严犹尊也。【史记·游侠传】诸公以故严重之。 又【广韵】严,毅也。 又【前汉·史丹传】声中严鼓之节。【注】李奇曰:庄严之鼓节也。 又【韵会】戒也。昏鼓曰夜严。 又【正字通】寒气凛冽曰严。【李白诗】霜朽楚关木,始知杀气严。 又【正字通】敌将至,设备曰戒严。敌退,弛备曰解严。 又姓。【战国策】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正字通】汉明帝讳庄,攺庄助为严助,庄光为严光。 又【史记·封禅书】诸布诸严诸逑之属,百有余祠。 又严道,县名。【史记·邓通传】啺邓通蜀严道铜山。 又【韵会】州名。隋睦州,宋攺严州。 又【前汉·元帝纪】严篽池田。【注】晋灼曰:严籞,射苑也。 又国名。【后汉·西域传】严国在奄蔡北,属康居。 又【正字通】树名。【一统志】琼州有严树,捣皮叶,浸水,和以酿,数日成酒,能醉人。 又与庄同。【周礼·秋官·小司寇注】针严子为坐。【释文】严,刘音庄,左传作庄。汉明帝名庄,攺为严。【后汉·陈纪传】不复办严即时之郡。【注】严读曰装。【风俗通】汝南应融义高,闻之惊愕,卽严便出。○按《诗》商颂,下民有严。朱子叶剡刚反,与下遑叶。古严与庄本同音,故汉避明帝讳,攺严为庄,似不必别增叶音也。 又【集韵】鱼衔切。岩字省文。详山部岩字注。 又【五音集韵】五犯切。与俨同。【诗·大雅】有严天子。【传】严然而威。【释文】严,毛读鱼检反,郑如字。【书·无逸】严恭寅畏。【释文】作俨。◎按皐陶谟《释文》亦云又鱼检反。【荀子·儒效篇】严严兮其能敬已也。【注】严或作俨。 又【集韵】鱼窆切,音验。酷也。12、可知,可以知道,可以了解,可以看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金港赢配资-配资网之家-配资买股票-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