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让内容更丰富一些。
---
孟良崮一役,对于国军来说,是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在这之前,谁也没有料到,拥有全套美械装备、被誉为五大战斗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竟会就此灰飞烟灭。
这可不是普通的部队,而是名副其实的精锐之师——74师啊。
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为了“吃一堑长一智”,同时也为了理清战败责任,孟良崮战役结束不久,国军展开了一次全面复盘。在这次复盘中,74师的名义上上级黄百韬总结出了导致74师覆灭的两大主要原因。
---
第一,友军真的“见死不救”?
黄百韬认为,74师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在孟良崮之后,友军未能放弃原有守备地区,全力救援,是导致74师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这话只能说是说了一半,留下了一半没说。
74师被围困之后,真的没有友军出手相救吗?事实并非如此。至少黄百韬自己就亲自率领25师拼死向74师方向推进。期间,他采用了极其激进、不计损失的打法,令防守界碑、天马山一线的华野一纵一师压力骤增,几乎撑不住。
展开剩余86%当时一纵司令员叶飞后来回忆说,孟良崮战役期间,一纵既担负主攻任务,也承担阻援任务。在总攻开始后,一纵一师遭到国军25师的疯狂攻击。由于敌军不惜代价的进攻,一师的伤亡迅速攀升。
不仅如此,到5月15日中午前后,25师攻占了界碑,天马山阵地也在持续的猛烈攻势下岌岌可危。
因为一纵其他部队都参与了主攻,一师师长廖政国压力巨大,尽管连预备队都派了上去,但下午4点左右,25师已经攻上天马山半山腰,距离74师师长张灵甫只差一个山头。
关键时刻,已无兵力可用的廖政国发现山沟里有一支友军部队正向孟良崮方向前进。询问之下,才知道这是四纵的一个营,他们奉命加入总攻。该营营长了解天马山阵地的重要性后,果断决定留下,协助一师抵御黄百韬的进攻。
最终,双方联手,才勉强挡住了25师的猛攻。
国军方面对此也有记载。25师148旅副旅长武之棻回忆说,黄百韬亲率四个团兵力,曾打到界碑东侧,若再进一步,便能与74师合拢。
但由于华野顽强阻击,且到16日中午时分,孟良崮上的枪炮声逐渐稀疏,黄百韬意识到74师已难救,便不甘心地放弃了继续进攻,转而撤退。
这一系列事实都说明,74师绝非孤军无援,友军是有努力救援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黄百韬自己亲自去救,为何还要将“友军未放弃守备,全力救援”列为74师覆灭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黄百韬这么说,是为了自保。
国军原计划由83师和74师组成一个纵队,83师师长李天霞负责指挥,但李与张灵甫之间矛盾深重,互不服气。5月10日,汤恩伯下令由黄百韬指挥张灵甫。
黄百韬对此极不情愿,他深知张灵甫的飞扬跋扈,但命令不可违,只得硬着头皮接任。
战役期间,由于李、张间矛盾,李天霞在救援74师上动作迟缓,最终在蒋介石严令下才开始行动。
这也导致蒋介石对李天霞极为不满,复盘时重点批评他指挥不当、坐视不救。
在那环境下,谁都看出李天霞将背锅。
而黄百韬作为张灵甫的名义上上司,成了除李之外另一个最佳替罪羊。毕竟74师覆灭必须有人承担责任,而黄百韬没有背景没人撑腰,正好最合适。
他很清楚,如果直接说自己拼命去救,反倒会成众矢之的,别人也不会放过他,弄不好会遭落井下石。
所以,他只能说一些模糊不清的话,既不居功自傲,也不招惹麻烦,同时为后续发言埋下伏笔。
---
第二,为什么要进攻坦埠?
黄百韬总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执行攻击坦埠的决策。
了解孟良崮战役的人都知道,此战前国军因莱芜战役失利,调整战略战术,由分散路进攻转为密集靠拢、逐步推进的战法。
这种转变给华野制造了不小麻烦。
此前,华野凭借机动灵活的优势,经常在运动战中分割歼灭敌军。但当国军改用紧密集合、一点点推进的战法后,华野反而难觅下手机会。
为此,1947年3-4月间,华野多次尝试寻找机会歼敌,均未奏效。
直到5月,随着国军汤恩伯兵团再次调整打法,华野才敏锐察觉到了战机,这场战机就是围歼整编74师。
汤恩伯部具体调整是脱离与欧震兵团、王敬久兵团的齐头并进,改由74师担任先头部队,急速攻打坦埠。
攻击坦埠的原因在于,情报显示坦埠是华野重要的后勤基地和指挥中枢,一旦攻占,可令华野陷入混乱。
但这个决定直接导致国军三大兵团不再紧密靠拢,74师作为先头孤军突进,瞬间暴露了危险。
随后,华野得知74师孤军推进的情报,陈毅和粟裕两位首长讨论后,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围歼74师。
接下来,华野一纵等部队大胆穿插,六纵发动奔袭垛庄等行动。经过精妙布置,孤军深入的74师无路可退,最终被困于孟良崮,惨遭全歼。
追根溯源,问题就在于攻打坦埠的部署本身。
从行动目标看无可厚非,但让74师单独担当先头,注定要孤军冒进,极易遭遇围歼。国军并非无知,肯定意识到了这一风险。
但决策仍被执行,最终酿成了74师覆灭的惨剧。
黄百韬认为,明知风险仍坚持攻打坦埠,是导致74师覆灭的主要原因。
换言之,如果没有非打不可的坦埠任务,74师大概率不会在孟良崮遭遇全军覆没。
---
第三,覆灭孟良崮的全貌
派出74师进攻坦埠的命令最早由蒋介石批准,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下达,汤恩伯兵团负责执行。
但到了5月12日,蒋介石召开的“武会报”军事会议上,针对10日部署作出了调整,决定放弃74师孤军深入坦埠,改为汤恩伯兵团以主力攻占莒城、沂水。
这表明当时国军已经意识到74师孤军进攻风险极大,才临时修正方案。
若依新方案执行,汤恩伯兵团会继续紧密集结,华野将难以找到歼灭74师的机会,自然也不会有后来孟良崮战役的惨剧。
然而,这个方案未被落实。
原因是顾祝同主张先打坦埠再打沂水更为合适,最终决定坚持原计划,74师继续进攻坦埠。
因此,74师覆灭的责任,顾祝同必须承担相当部分,这一点在国军保密局事后调查中也有明确体现:“今攻坦埠仅用七十四师一个,是病理,孤军深入...致遭全军覆没。”
除了顾祝同,最大责任人还包括张灵甫。
正是他一再鼓动,且目中无人,令上级对74师过于自信,认为“天下无敌”,坦埠攻坚轻而易举。
接到进攻任务后,张灵甫曾向汤恩伯表示,即使坦埠附近有华野五六个纵队,74师出手“三天保险拿下”,25师、3师等部队无需出马。
5月13日晚,张灵甫甚至邀请汤恩伯14日亲临前线,观看74师如何速战速决。
张灵甫的极度自信,让汤恩伯和顾祝同都坚信拿下坦埠没有问题,74师不会有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张灵甫坚持不让其他部队参与作战,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坦埠为华野重要后勤基地,储藏大量物资,张灵甫不愿与他人分享战利品,故强调仅用74师完成任务,并在行军中拒绝与友军同行,意图独吞战利果实。
二是攻下坦埠将是极大功绩,他更不愿让别人染指。
种种因素交织,促成了汤恩伯兵团的分兵坦埠行动。
张灵甫自以为谋划周全,未料到“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亲自为此付出生命代价。
---
你觉得这样改写的怎么样?想不想再调整语气或者增加其他元素?
发布于:天津市金港赢配资-配资网之家-配资买股票-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