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了37万搞婚宴,结果亲友们连热菜都没品尝到!上海的一位博主的抱怨引起了不少关注,没想到还引发了罗永浩公开“找人”的动作,一场高档婚礼背后的一些乱象也逐渐露出了端倪。
在婚宴酒席上,让亲朋好友吃得饱、吃得好本就是最基本的底线,可偏偏这样的要求居然还搞不到酒店那边的放心保障。
前几天,有个博主爆料自己在上海的一家酒店搞了个亲友宴,花了37万9800元。主宴和回门宴都安排好了,试菜的时候觉得这家星级酒店确实不错,就一口气把42桌酒席的费用都付清了。
后厨里的秘密
这家国际连锁星级酒店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开设了门店,而在中国的分店也超过600家。
之前就有顾客抱怨过这家品牌的卫生状况:有人半夜换了五次房,还在床上发现虫子,被咬后身上起红疹,拖鞋里面还有毛发,酒店竟然回复说“拖鞋清洗消毒之后会重复使用两三次”……
看到博主的愤怒和客人的质疑,酒店那边的负责人毫不含糊地保证,坚决说自家的厨房“百分之百没有提前做好的菜”。
这话听起来挺有分量,但一挖到后厨的真实情况,这个承诺就变得没那么有说服力了。
要做到真正的猛火快炒,得用炉灶,不过这家酒店的后厨反倒主要靠蒸箱、烤箱来操作,这么一看,挺反常的呀。
紧接着,视频中的画面一下子揭穿了“零预制”的谎话。袋装的猪蹄、包装好的熟虾、成袋的包子、提前切好封装的马蹄笋,还有那份加热就能吃的八宝饭。
一包包的预包装食材,跟酒店“现做”的说法形成了鲜明的揶揄。其实,消费者也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毕竟工业化已经成了大势所趋。
大家真正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那种欺骗感。花招大厨现炒的钱,却吃到只能靠加热包解决的饭菜,那种憋屈感真让人心烦。而且,大家觉得自己应该有知道真相的权利,被剥夺了这份知情的权益。
一个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运营、在中国开了超过600家分店的国际连锁酒店,用这种态度来对待一场总价差不多38万的婚宴时,大家看到的不是高效率,而是对顾客的彻头彻尾的蔑视。
一封律师函点燃火药桶
要是说菜品出状况算服务方面的失误,那酒店接下来采取的措施,就把原本还有挽救的争执,硬生生变成了一场典型的公关危机。
这位博主第一次去酒店现场讲理,没想到得到的只是对方的沉默无声。无奈之下,他把自己的遭遇放到网上分享,没想到迎来的是一封冷冰冰的律师函。
10月22号,酒店方面没打算沟通、道歉或者补偿,而是拿出了法律武器。他们让博主马上删除所谓的“不实言论”,公开道个歉,还得赔偿酒店因此受到的损失。
这事儿不仅没把博主吓住,反倒把大众的愤怒彻底点燃了。
这样的硬气表现,把自己本来是服务方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跟消费者对立的“霸凌者”。博主的回击也挺干脆:直接要求查看后厨的监控录像以及婚宴的采购清单。
对这个直指要害的要求,刚才还气势汹汹的酒店,又一次选择了缄默不语。这样的回避,简直等同于默许了。
看来,这个品牌里面,傲气好像早就深深地根植在骨子里了。
没多久,网友们就挖出了这个品牌其他分店的那些“往事”或“过去的事”。
有位顾客爆料说,在分店住的时候,发现拖鞋上居然有毛发,酒店的回应是拖鞋会先清洗消毒,然后“重复用两三次”之后才会扔掉。
还有个博主在另一家分店,半夜两点半被虫子吓醒,换了五次房,枕头上还是有虫,结果身上脸上都长了红疹子。
这些看着挺散的事情,在婚宴风波的衬托下,连成一个对消费者感受漠不关心、系统性缺失的整体印象。
老罗登场!开始审判
要是正常的沟通渠道都没用,企业又态度高傲,搞得消费者失望透了,到了那份上,舆论的作用就开始显现了。
10月24日下午,罗永浩把相关博文转发了一次,还公开找那位发婚宴内容的博主。这一出现,让事情的走向完全变了样。
这一下子不再是普通顾客和大酒店之间的小打小闹,而变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公众话题。
罗永浩插手之后,被大伙儿当作了事情的转折点,有人还猜呢,他是不是打算亲自出手整顿喜宴市场,或者专门盯着那些“洋酒店”不放。
对于一个粉丝不算多的博主来说,酒店发来的律师函可能还会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可是当对手变成像罗永浩这样的大牌公众人物时,之前的那些威胁策略一下子就失灵了,酒店反而变得被动了不少。
attack and defense situation suddenly flipped.
其实,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本该由酒店客服或者市场监管部门来调解的消费纠纷,偏偏最后还得靠个科技圈的人士出来“主持公正”。
这正好暴露出在高档次的消费圈里,普通消费者想要维护权益真是太不容易了,而且大家对传统的解决办法,信任度也远远不足。
其实大家并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反感“花高价还被隐瞒知情权”——比如那8888元一桌的酒席,连“让亲友吃的饱饱的,吃得好好的”这个底线都没办法保障,这样的服务,谁能接受呢?
罗永浩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酒店一连串失误堆积而成的必然结果。
这家国际星级酒店,从菜品质量失控开始,到面对质疑时的撒谎,再到用律师函威胁消费者,逐渐把自己逼到了悬崖边上。
此刻,它不再用沉默作为策略,而是静静等待一场严肃的公众审视。
一个品牌的信任倒塌,往往不是一两次错误引起的,而是在出错之后那种无法控制的高傲心态逐步败坏了人们的信任感。
其实这事在酒店那儿本可以顺势就解决掉,偏偏就要“踩钢板”,结果现在舆论越发发酵,后悔也没用了,好戏还在前头等着呢。
搞不清楚那家酒店到底会怎么应对,难不成会慌张得不知所措?对于这事儿,你又怎么想啊?
金港赢配资-配资网之家-配资买股票-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